第(2/3)页 首先就是一个实木的秤杆,这个秤杆的材质越硬越好,要不容易的变形,不然用的时间长了被坠弯就不准确了,所以秤杆这东西,就要本着宁折不弯的心态去寻找材料。 罗冲也延续了这个方法,而且这技术在汉部落还是现成的,那就是金属拉丝技术,先把铜条拉成细丝,不用太细,直径一毫米就行,然后用小手钻在秤杆的刻度上钻孔,再把铜丝蘸着胶水*进去,最后用刀把多余的部分削掉,再用刀背把铜丝按平。 这个玩意的技术含量很低,学过杠杆原理的基本上都能明白,其实秤杆子和秤砣的组合,利用的就是支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臂越长越省力的原理,只要明白了这个,以汉部落目前的科技水平,制作出来并不是难事。 标好大刻度之后,再把每斤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10份,每份代表一两,在进制方面,罗冲也是选择的以前熟悉的十进制,而且十进制也更容易计算。 不过这只是个小问题,大单位衡器要有,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收粮税的计算单位必须用体积,而不是重量。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交税时弄虚作假,因为刚收割下来的新粮食是湿的,比晒干的粮食最起码要重一倍,如果有人刚收了粮食,还没晒干就往上交,那重量的水份就太大了。 画好这两个标记之后,再用圆规和尺子,把一斤到二十斤中间的这段秤杆平均分成19份,分别代表一到20斤,至于一斤往前到零的着端距离,就按照每斤在秤杆上的长度往前推一段相等的距离就行了。 当然罗冲自己也没经验,本着实验的态度,他选了杉木、橡木、还有食人树尖刺这三种材质,然后每样做了几根,以后具体用哪种,先对比实验一下再说。 一两50克,一斤500克,一公斤=1千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样一来,一杆最小单位为一两(50克),最大单位为十公斤(20斤)的手提天枰秤就做好了。 有了第一杆秤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实验品的各种标准来大量复制新的秤出来,不过这种东西目前的用处不大,毕竟私人交易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所以汉部落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公家用的大单位衡器。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不光是偷税漏税那么简单,而是水份含量太高的粮食根本达不到仓储的标准,如果没有晒干就装袋入库,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霉变质,不仅坏了自己,还会污染周边其他的粮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对汉部落的粮食储备来说就太悲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