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工资标准和物价(求票票求订阅)-《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2/3)页

    定价的事件告一段落之后,剩下就光剩下货币储备了,汉部落现在只有一个造币厂,就在汉阳城内,虽然有了风力的压铸机械,但是想要凑够数万人交易的货币还是挺困难的,所以另外一件要说的事情,就是汉部落的冶金工坊改造的问题了。

    事实证明,带着壳的谷子明显要比光秃秃的大米保存的时间更长,而且根据罗冲前世的经验,收到仓库里库存的粮食基本上也都是带壳的,当然那种经过加工,用标准编织袋装的精米不算。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工人工资有了标准,可以直接用粮价来衡量,一个人每天需要吃多少粮食,这个是不会变的,那么只要给够了吃的,再根据工作种类上调不同的幅度,让工人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还能攒下点闲钱,这个工资的额度也就出来了。

    其他的东西也是同理,比如采盐业,工人工资的成本,再加上运输的成本,最后除以产量,再加上一部分的盈利,最后就能得出零售价。

    罗冲这么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两方面,一是为了减去矿石的运输成本,毕竟这时代的运输成本真的超贵,主要还是运力太低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就直接在采矿区冶炼,练成可以用来加工的金属锭再向外出售。

    这个粮食的价格定的不算高,但是也不低,因为基本上一斤粮食的底价都在一角钱左右,这样当出现买一碗米饭的时候,就可以支付三文到五文之间的价格来交易,也就是粮食的成本加上火工和服务费,而把价格控制在几文钱的时候,买卖双方也有零钱可以找,不至于出现买不起,找不开这种尴尬的局面。

    机械去壳抛光过的那都是要拿出去卖的商品,而罗冲说的那种库存的谷子,则是国家的战略储备粮食,全是为了应急用的,一切目的都以保存的时间更长来定。

    所以如果遇到了大丰收的年景,粮食出奇的多,但是再多,如果有私商降价收购的话,政府也是不允许的,出现这种情况,政府要以最低的八文钱每斤的价格全部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强行救市,把粮食价格抬上去。

    那么一个工人每天的三餐最低标准就是五碗米饭,差不多两三角钱的样子,如果再加上半斤肉的话,那就是每天五角钱左右,再加上一些蔬菜,差不多六到七角钱,再多给一些用来养家,那么最多也就是一元钱,一个月下来差不多30块钱的工资。

    新建冶金工坊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汉部落在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不光是货币的问题,其他的金属制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罗冲的打算就是,在各个矿区直接建立冶金厂,然后从各矿区向外输出成品金属,比如各种金属锭,最后再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二次加工。

    有了这个粮食的价格标准之后,其他的东西就可以根据粮食来换算了。

    就拿大米来说,罗冲就规定了一个最低红线,脱壳大米最低价格不能低于八文钱,毕竟谷贱伤农,粮食太便宜了,农民就指着那些粮食过日子,粮食不值钱了他们还怎么活。

    一斤肉等于三斤玉米,也就是两角四文钱,再加上一些盈利和其他成本,每斤肉差不多在四角钱左右。

    但是现代一般都是用玉米当作猪饲料的,据说吃玉米的猪,三斤玉米可以养出一斤猪肉,那么也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来定肉价了。

    然后再把这个原材料成本,加上人工成本,最后再加上一定的盈利,这个总和差不多就是布匹的出厂价了。

    另外就是最高标准,每斤脱壳大米最高不能超过一角四文钱,如果碰到了灾年,比如干旱水涝之类的导致当年粮食减产,百姓自家的粮食不够吃,市面上的粮食又被商人囤起来涨价,那么政府就要拿出平时储存的粮食,以这个最高标准向市场出售,有多少掏多少,一定要把价钱砸下来,让那些商人不敢涨价。

    这个价格并不是罗冲来定的,而是要市场自己去定,因为环境,甚至天气的影响,每次收材料的价格肯定会有浮动,工人工资不变,但是根据零售点距离厂家的距离不同,产生的运输费用也会不同,这一点任何时代都不会变,离着货源越远,零售的价格就越高。

    毕竟物以稀为贵吗,所以小麦的定价才会那么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