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安抚民心-《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2/3)页
这段话便是写在安民告示上的东西,薛青窑也不过是把告示上的内容宣读了一遍而已。
汉部落愿意尽快从农田撤走,这无疑是两人最满意的答案了,七天的时限他们也可以接受,反正刚刚收完今年最后一季粮食,就算想要种粮也得等明年了,他们的底线就是明年开春之前让汉部落撤出农田,不然他们就得想办法去开垦荒地了。
当地这个村的族老最喜欢吃的汉部落食物就是面条,想吃肉了就用钢刀剁点肉渣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呼噜呼噜的也不用牙嚼,直接吸溜着就吃了,这才是最适合老年人食用的饭食。
不过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汉部落就是占用了几天空闲的田地而已,居然还主动说愿意做出补偿,而且补偿的方式竟然是教他们怎么种植稻米!!!
“我大汉军队初来乍到无意冒犯,此番兴兵竹岛概因鑫统领背信弃义,胆大妄为,勾结草原豪强与之狼狈为奸,攻打我汉部落开源郡在先,杀我大汉士兵千余人,截杀我运盐商队,为报此仇,故而兴兵于此。
另外,作为临时占用你们农田的补偿,我们汉部落愿意无偿提供一批稻种,并派出技术人员帮助你们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不知族老对这样的回答是否满意?”
而汉部落的米面却不一样,米面都是精粮细粮,不仅营养高,关键是容易吃,对牙齿的磨损没那么严重,而且更关键的是,听说米面比玉米更加耐储存,可以存放好几年的时间,因此米面一经在竹岛出现,就一直是当地人趋之若鹜的仙粮。
当然,两人有这样愿意出来交流的态度,而不是直接将汉部落视为侵略者,一味的反抗,那也是有原因的。
那族老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汉部落首领在汉部落的地位以及权力,他还是有所耳闻的,毕竟是距离使团最近的一个村嘛,经常能听到使团的那些人说他们首领怎么怎么样,他们首领让他们干什么干什么云云,总而言之,族老感觉汉部落那些人对他们的首领都特别崇拜,首领说什么就是什么,特别听话的样子。
其次就是鑫部落对竹岛的统治力度并不是太大,对竹岛百姓而言,完全是一种放养,散养的模式,鑫统领虽然也向竹岛的百姓征收粮食兽皮,但和收税还不太一样,而是作为一种货物交换的形式存在。
“敢问这位汉部落的长使,你刚才说的话可是真的,能作数吗?”那须发白的族老来到薛青窑的面前第一句话就这样问道。
首先,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所谓的民族概念,大多都是部落,家族,氏族思想,因此在他们的眼中,汉部落的氏族和他们的村落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一样种地吃粮长大的人,汉部落和鑫部落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拥有多氏族的大部落,区别无非是汉部落的氏族更多,规模更大,各方面都更发达一些。
竹岛是以玉米为主粮,大豆为辅粮的地区,因此吃玉米的历史非常悠久,玉米高产,虽然不愁填饱肚子,但却始终有一个困扰,那就是就食困难的问题。
所以族老父子对和汉部落的交流并不排斥,当然,这要建立在汉部落真的不会伤害他们的情况下。
这也就造成了竹岛的百姓对鑫部落并没有多大的认同感,而汉部落的百姓都清楚的明白一个事实,他们向汉部落缴税,他们享有汉部落所有的福利政策,同时也拥有一起建设保卫部落的义务,所以他们都认同自己是汉部落的一员,自己是个汉人的事实。
其他的鑫统领对下面的那几个部落和氏族的民生,经击,法律之类一概不管,类似于宗主制,下面的小部落和氏族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而不是像汉部落那样,罗冲对汉部落的统治,那真是什么都管,从户籍,到土地分配和耕种,再到招募士兵保卫部落,征收税款用于部落基础建设,那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经营模式,管控力度之大,完全不是鑫部落能比的。
“当然,老伯尽可放心,我刚才说的都是我们首领下的命令,我们当然不会违背首领的命令,不然我们也是要承担罪责的。”
虽然使团来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小麦种子和种植方法,他们也成功的种出了小麦,但小麦和稻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劣势,首先产量就不高,其次就是小麦如果直接拿来粒食口感并不好,最合适的食用方式就是磨成面粉,然后制作成各种面食食用。
因此听到薛青窑主动说愿意给他们提供稻种,教他们种植稻米,这如何不让他们激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