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叫管陶,大人称呼我名字便可,我现在就将寨民集合起来,咱们就在这登记?”那族老的长子似乎也看出铁砧猜出了他的身份,干脆也不装了,直接报出姓名说道。 最后的结果就会变成,百姓自留的田地作物长的好,收的多,但是交税用的地,野草多,作物长的不咋地,也收不到多少粮食。 “郡守大人,听说汉部落也要上交粮食,不知道是怎么个交法?” 和鑫部落的办法相比较之下,汉部落收税的方法就比较麻烦一些,是按产量来算,按容积来收的,但是相对来说没什么漏洞。 铁砧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族老,嘴角不禁挂起一抹会心的笑容,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个族老就是被推出来的挡箭牌,实际上村里应该是这个族老的儿子管事。 所以管陶并没有回答多不多这个代表了己方态度的问题,他只是淡淡的回道,“鑫部落的时候,按照田亩的多少,一般是十抽一。” 族老都四十多岁了,在这年头都已经算是老透气了,而他的长子,也就是和铁砧说话的这位,年龄约摸应该在三十岁左右,要是他孩子结婚早的话,估计现在应该已经当爷爷了,确实有资格,也有精力来当新的族老,或者说村长。 随从的小吏从马背上取来空白的户籍表格,还有用麻袋装着的竹片,细麻绳等物,准备现场制作户籍竹简。 不按产量算,而是按田地的面积抽成,这倒是有意思,其实和汉部落也差不多,汉部落算产量,再按产量抽成,其实吧,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反正不管你种出来多少粮食,我都按总产量的容积给你抽成,你今年收成不好,我收的税就少,你收成好了,我收的税就多,你爱好好种不好好种,反正不管你怎么种,我都按产量给你抽成。 一般关于这种建房分家的问题,宗族内部就可以解决了,若有孩子成亲分家,这新建房子的事族里便会一起来建,反正他们建的都是竹楼,建材也不用钱,无非就是需要人手罢了,但是宗族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了吧。 铁砧点了点头,鑫部落收的税不多,主要是他们没多大的开销,玉米又不好存储,收那么多也没用。 鑫部落时期,他们收粮食的主要开销有两处,一是收取大量的粮食,从咸丰郡那边的盐户手里换到足够多的盐,然后再用这些盐去和草原上的牧民做生意,换取牲畜皮毛,这是一点。 另一点就是用来养活鑫部落的矿工,鑫部落作为一个金属冶炼还算比较发达的部落,他们自然是需要不少矿工的,这些矿工常年挖矿,不谙农事,但他们也要吃饭,养活家人,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就成为了他们的口粮。 不过汉部落的开销更大,只收一成够是够用,但是也要存点家底吧?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