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第一阶段的训练大纲-《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2/3)页

    第六个科目,军队纪律和文化课,这两者是要放在一起教的,在教士兵纪律条例的时候,顺便教他们认字写字,写什么字?就写纪律条例。

    还是拿二战日军举例,在抗战历史中,不管是国府的正规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鬼子肉搏拼刺刀从来就没占过便宜,白刃战都能打出三比一的战损比,我军被捅死三个人,都不一定能拼掉一个鬼子。

    第五个科目,单兵武器学习和训练,士兵们不仅要学会打枪,还要学习枪械的构造,简单的修理和保养最起码要学会,还有就是准星照门标尺的关系,这个学好了很容易就能培养出精确射手。

    这是什么概念?这简直就是壕的没边了,要知道二战时的侵华日军最精锐的常设师团,新兵训练期每人每个月也才不到两百发子弹的训练量,注意,是每个月不到两百发子弹。

    没办法啊,谁让当时中国穷呢,别说八路,就是国府的正规军都缺乏训练,一样穷。

    这是为什么?鬼子全都是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矮冬瓜,罗圈腿,真的就那么厉害吗?

    这些都学会后接下来就是实弹射击了,实弹射击分为三种枪械的昼夜射击训练,要求每人每天,步枪打够一百发子弹,突击霰弹枪打够一百发子弹,单兵自卫型短管霰弹枪(3+1发)打够三十发子弹,加在一起也就是,每人每天230发子弹的训练量。

    现在汉部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需要劳动力,在自身人口不足的情况下,抓取奴隶就成了最好的劳动力来源,因此捕俘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必学技能。

    罗冲到达这里的时候,研究所都还在忙碌着,他们机车制造厂目前已经进入了正轨,生产线上目前正有两辆新的火车头正在组装,老员工也正在带着新员工在那里学习经验。

    队列训练减少,体能变成了野营拉练,射击和刺杀变成了战术综合训练,剩余的军纪和文化课依然要持续,并变成神策卫今后的日常,只要没打仗,这个科目会一直练下去,然后就是单兵综合技术训练。

    从第一阶段的趴着不动,在原地打死靶子练枪法,到第二阶段的行进中的小组战术突击射击。

    按照这个训练大纲进行训练,可以说,只要所有科目全部达到及格标准,那么这样的士兵拉出去打一场近代的阵地防御战是没问题的。

    罗冲刚一到这,研究所的负责人林飞就跑过来亲自迎接了,主动对罗冲问道,“首领,目前研究所的各项研究项目都进展顺利,请问首领这次有什么新的指示吗?”

    还有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也不再是纯粹的体能训练,而是把它换一种模式,变成野营拉练,全副武装下的强行军拉练,要求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每天部队行军的里程不能低于五公里,每周不能少于一次单日三十公里的强行军拉练。

    还有第一阶段的单兵武器学习和实弹射击,以及刺刀搏杀这两个科目,在第二阶段的训练中也将得到保留,不过也要换一种形式,那就是统一并入第二阶段的三三制战术综合训练当中。

    在日军的分队(班)中,一般都有两个左右挑小旗的士兵,他们是军曹,或者曹长,可以理解为上等兵,或者士官,都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每逢拼刺刀白刃战的时候,同班的其他士兵就会自动向那面小旗靠拢,组成一个战术小组。

    除了这边的机车制造厂外,研究所还有其他的项目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比如说气动工具研究小组,蒸汽机升级改进研究小组,铁矿石成分化验分析,土木工程类机械研究小组,枪械生产监督小组,等等一大堆的研究小组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等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重新调整完编制,分配好了班排长,然后进行的第二阶段的训练,就是以战术训练为主的训练了。

    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都出现过那种刺刀上挑着一面小膏药旗的鬼子,这不是瞎编杜撰出来的,而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戚家军的鸳鸯阵也很有优势,不过那是大编制的战术队形,通常都是十几个人,而神策卫不一样,每个战术小组只需要三个人就足够应付任何情况了。

    第一阶段,一共六个科目,以队列、体能、射击、刺杀、这四个科目为主,剩下的文化课,还有单兵综合技能,这两个是大科目,是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学完的,等到第二阶段的训练中还会继续教。

    第四个科目,单兵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挖壕沟,搭建掩体,搭设军用帐篷,设置狩猎陷阱,单兵装备的使用,比如多功能水壶饭盒怎么用,如何使用罗盘辨别方向,望远镜的使用方法,还有如何挖野外无烟灶,兵工铲的多种使用方式,行军被服如何折叠打包捆扎,团队作战时如何在野外安营扎寨,等等等等

    当然,仅限于蹲坑打黑枪的防御战,就是那种守战壕的战斗,毕竟是一个月六七千发子弹喂出来的,估计射击精度不会太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