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令夕的下马威-《残明霸业》
第(2/3)页
而明英宗年间的另一件事,实则才是大明由盛转衰的最大诱因。
在英宗二次登基的正统年间,他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也就是将太祖至宣宗时期一直属于皇家的江南大片良田划归为民田。
这里面有没有可能是英宗为了重登大宝,而与江南士大夫达成的某种协议呢?这便不得而知了。
可就算没有协议,得利最多的也是那些士大夫们,试问天下人才那里最多?
三江啊,江苏、浙江、江西,江苏在大明是南直隶,江左淮右,天下的官,江南最多。
朝廷下令将江南的官田变成民田,变革的过程中,田契会改谁的名儿,当然最先捞好处的是江南的那些官啊!他们近水楼台嘛。
这利益太大了,如果这其中有因果关系,恐怕谁都会因为千倾良田而为明英宗登位去夺门。
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是因果的倒置,就是明英宗为了报答那些帮他夺门,重登大宝的士大夫们而默许了这一影响了大明日后国运的政策。
然而此后朝廷的财政就每况愈下了,大明的赋税年收入便从原本改制前的四千多万石一下锐减至二千六百多万石,这是不争的事实。
此前一路笑傲前行的大明朝从此就不太行啦。
想想土木堡之败后,明军三大营全军覆没,于谦却还能立即重新打造一支可以同数万瓦剌精锐骑兵在北京城外野战的强军。
当然这一点源于大明的军户制度的优越性,可军备的打造,粮草征调,包括各路新军调到京城,一路上还人吃马嚼的呢,不需要银子吗?
而大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败以后呢?
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败后,经过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二十余年间,大明才勉强组织起了两次十余万人规模的所谓大反攻——浑河大战和松锦大战。
为啥二十年才能打两场大仗?答案肯定是八路军没子弹了呗。
而之所以没钱,除了赋税和土地兼并,最大因素就是当年英宗将官田改民田的事儿。
国家财政一下锐减了半数,大明能不从超级强国变成弱鸡吗?
从此人们也就再也看不到那七下西洋的大明舰队,还有六征漠北的大明铁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