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二天,罗冲就让大嘴把这些蜡锭收走,然后用白色的耐火高岭土调成粘稠且容易流动的浆糊,再把这些蜡锭都插进去,等晾干之后再加热把融化的蜡液倒出来,然后把凝固的蜡块重新切锭,换成另一个字号的大小,再次给罗冲他们送过去。 五个型号,国家标准一号字,五毫米长宽,国标二号字,八毫米,三号字一厘米,四号字1.5厘米,五号字两厘米,小到字典的注释,大到印刷告示,有这五个型号,基本上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需要了。 现在只要用油替代了清水,再用墨块放在油里面研磨,就可以得到最简单的油墨,至于哪一种效果最好,只要稍加实验就能知道,对于罗冲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罗冲立刻打发了白起,让他把第一批的胶泥活字送到瘸子那里去,先把这个烧出来再说,然后又让大嘴去准备一批蜡锭,用失蜡法先刻出一套字模出来,之后就是回收汉部落早期的青铜器,比如青铜农具,斧子之类的,用铁质的全部换掉。 罗冲给300个学生每人发了35个字,加起来就是一万多个字,且每个字都不一样,让他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刻完,也就是两个多小时,由于他们此前都有了大量刻泥活字的经验,手法娴熟,再加上蜡锭这种材质也比较软,刻起来十分方便,而且这次刻的还是正着的字,让他们干起活来更加的顺手,有手快的学生竟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这让罗冲非常的高兴。 拿到模具的大嘴也没闲着,当天就开始冶炼铅矿,浇铸出第一批铅锭,等第三天的模具彻底干燥之后,这家伙就按照罗冲的吩咐,把之前的青铜农具回炉融化,再按照青铜和铅一比一的比例熔炼合金,把合金的熔点直降到600度左右,再用这些铅青铜合金浇铸字模,当天就完成了,而罗冲这个时候也已经带着学生们刻完了三个型号的字模。 再后来用了泥活字,印版吸水变形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排版定装的技术却还是老样子,依旧是用胶粘,印刷之后拆解起来还是一样的麻烦。 先做出一个木盒子,然后把耐火土和成软泥,装在盒子里,需要浇铸什么字,拿出一个相对应的字模出来,然后字朝下往泥里一戳,这样一个反字体的模具就出来。 但是以上的这些问题,对于罗冲都不算问题了,首先,罗冲定下的货币为铜和银,而造活字用的却是锡和铅,这就不存在拿钱铸字的现象,成本也就大大的降低了,而且锡和铅这两种金属,熔点都只有二三百度,所以冶炼和铸造的火工成本就大大降了下来,毕竟又不需要像铜铁那样,动辄就一千多度的熔点,拿个铁锅烧木柴都可以融化锡铅,甚至连木炭都用不着,成本何其低也。 最后便是罗冲说到的一劳永逸之法了,那就是造一套字模,然后批量浇铸,毕竟文学推广之后,过上百八十年,汉部落的新文化肯定会诞生,到时候印书什么的又不可能只让政府来印,肯定会有民间的印刷行,但是到时候他们怎么印刷呢,自己制作活字太耗时间了,浪费人力物力,这个时候,罗冲的字模就派上了用场。 再后来的铅活字,那就是印刷术流传到欧洲后,又从海外反哺回来的,至于为什么金属活字在西方用的那么广泛,一是因为他们的文字都是字母,翻过来调过去就那几十个,所以检字的工作量都十分轻松,工作效率高,二就是因为欧洲人用的墨水,那是油性墨水,可以轻松的均匀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两方的优势整合,这才成就了西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这就相当于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套字模,进度神速。 拿到新蜡锭的罗冲,这一天又组织300个学生刻了一万多字,只是这次和昨天刻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但是木活字和泥活字还是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完蛋,也不利于保存,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铸造金属活字,寄希望于提高活字的使用寿命。 兔子的印刷术世界文明,从早期的雕版印刷,到后来的木活字,胶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几乎应有尽有,只是却没有得到推广,这固然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些原因在罗冲这里统统不是问题,老祖宗已经走了几千年的弯路,把最正确的方法告诉了自己,自己没理由还会重蹈覆辙。 任务很快下达了下去,大嘴的办事效率也很快,当天就送来了一大堆蜡锭,说起来汉部落已经很久都没有用失蜡法浇铸东西了,因此这些蜡也一直闲置着,所以大嘴才能很快的拿出来。 一个星期之后,罗冲就已经拿到了五个型号的金属字模,最小的一批边长五毫米,和现代书本上的字体差不多大,这个既可以印书,也能拿来和大号的字配合使用,大字印刷正文,小字印刷注解,配合起来就能印刷字典,这种工具书肯定是销量最大的,有多少都能卖出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