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汉部落的货币和现代的货币体系差不多,分了元角文三种,然后又下辖了多种面值,比如文,其实和分是一样的,一共三种面值,一文,二文,五文,角同样是三种面值,一角贰角五角,只有元多了一个,一元,贰元,五元,十元。 商长老哭了,他本一把年纪,像是这种外出贸易的任务也轮不到他的头上,要不是为了功劳,何至于亲身前往,只是却没想到这一趟如此危险,险些老命不保,好在这一切终于结束了,他们到家了。 旁边不远的教学楼中,罗冲翻着刚印出来的新书,第一批3000本《诗词精选》已经全部印刷完毕,300个学生人手一本,这让学生们很惊讶,也很高兴,他们之前跟着首领刻了几个月的字,现在终于见到了成果,原来这玩意儿真的能批量印书。 于是乎,呼啦啦的人群进入了玉米地,按照分片的方法,排队进去掰玉米,这个活不算累,但是被玉米叶子和穗子搔的混身发痒,进过玉米地的应该都知道,这绝对是一种非常难受的体验,可是为了粮食,这点痒就不算什么了,又不是要命。 一文钱的正面图案是一束环形的稻穗,还有一朵云,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空白的地方有1文的字样,旁边还有汉字的大写‘壹文’,反面则是‘大汉帝国天启元年铸造’的字样,正中间则是罗冲头戴平天冠,身穿冕服的头像,虽然现在还没有这东西,但是不妨碍罗冲可以自己画出来。 七种面值的货币,正反面就是十四个钢印,从设计,到绘图,再到精雕细琢,罗冲一个人了数月的时间,现在终于完成了。 有了这些零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制作流水线设备了,金属碾板机,这个主要是把铜锭或者银锭,这样的原材料,加热之后放入碾板机,就像压面条一样,一遍一遍的压成扁片,直到压成硬币需要的厚度。 雪下了一整天,但是却没有在汉阳城的屋顶留下痕迹,很快就全都化成了水,最后在屋檐上留下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冰凌,屋子里烧了火炕,室内温度高,房顶是不会留下积雪的。 汉阳城里,冶金工坊又开始炼铁了,今年加入的族人不少,再加上对外贸易的需要,汉部落需要不少的铁锅,还有各种农具和工具,整个部落的几万人,全都要仰仗这两座高炉。 至于上面的人物肖像,相似度有个七七八八就可以了,而且看起来比罗冲的实际年龄还要更成熟一点,人物肖像就是这样,能印在钱币上的头像,实际上都比真人要好看一点,这是潜规则,历史上都这样,罗冲的肖像也不例外,看起来更成熟,更威严。 商长老一行十几人踏上了湿漉漉的礁石,这条路很不好走,足有十几公里长短,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头,上面布满了海藻和甲壳类动物的排泄物,但是依然无法阻挡他们归乡的脚步,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行走,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好在他们已经休息了半个来月,不然只怕还没到地方,就要被涨起的潮水推入大海了。 掰下来的玉米被收集了起来,然后把外面的皮扒下来,但是不能揪掉,就这样用玉米的皮挨个编在一起,把一堆玉米绑成一串,最后挂起来晾干,再或者就是直接扒干净,然后统一摊在席子上晾干,不过这个只能中午有太阳的时候才可以弄。 这一大缸的钢水浇铸了14个货币钢印,剩余的钢水也没浪费,被浇铸成了其他用来冲压货币的生产线零件,比如两个很大的,用来给硬币磨边的精钢转轮,金属碾板机上的精钢滚筒,还有用来冲压硬币的冲头,以及下面的模型。 虽然制作过程繁复无比,但这也是货币防伪的一个保证,汉部落制作这几个钢印尚且千难万难,别的部落就更别提了,甚至汉部落的自己人都不一定懂这些技术,可是不会制作钢印,想要仿造汉部落的货币更是无稽之谈,所以对于防伪这方面,罗冲一点都不担心。 转炉顶吹,实际上就是把融化的铁水接出来,放到一个大缸里,然后从上面往铁水里插一根管子,再用管子往里面通入大量的纯氧,纯氧和铁水里的碳原子反应,变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然后从铁水里冒出来,形成很多翻滚的气泡。 元一级的面值图案用的都是轻工业,一元正面是一个女人在织布的图案,二元正面是一个壮汉在打铁,五元的正面是一艘三桅帆船,十元的正面则是一座宫殿,不过这上面的三桅帆船和宫殿都没有实际参照物,都是罗冲自己想象出来的,反面的图案还是年号和罗冲的肖像。 淬火完成后再用硫酸和氯化钠反应制出的稀盐酸清洗零件,然后就是打磨抛光,最后上油养护,这一批的货币钢印就算完成了。 现在十四个蜡模都已经刻好,然后就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和蚁穴土加水调成浆糊,再把这些蜡模放在里面,等干燥之后再把蜡块融化倒出来,这样钢印的模具就做好了。 所有人都在退避三舍,远远的驻足观望,顶吹机跟前太热了,而且大量翻涌的气泡使铁水好像在沸腾了一样,无数的火在向四周溅射,好在这里早就收拾过,倒是没有什么易燃物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