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501章 工资标准和物价(求票票求订阅) 通过发工资,收原材料,以及收购粮食这三种途径,在百姓手中有了钱之后,那么接下来罗冲只要颁布一条新的政令,在国企购买任何产品都必须用货币支付的硬性条款,这样一来汉部落的钱币就真的形成流通了。 虽然只是政府发放,再回到政府手中这样简单至极的流通,但是钱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只要流动起来,那么所有过手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百姓有了钱自然不可能一下全都光,肯定会攒下自己的积蓄,或者用这些钱购置一些以前想过,但是没有途径得到的私人财产,而政府通过大额的金钱流通,也能攒下不少的积蓄,还有就是正规化之后,汉部落也可以开始收税,用税款来更好的发展整个部落了。 这一点不管是对百姓的生活水平来说,还是对于汉部落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事情解决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物品的定价了,本着罗冲自己‘实物本位’的货币体系,所以钱币的发行量和购买力都要和实物挂钩,而这个实物中的代表,那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老三样了,粮食,布匹,白盐。 其实只要官方规定了粮食的价格,那么其他东西都是可以用这个价格去换算的,就连布匹和白盐也不例外。 按照汉部落的货币体系,和实际的生产力为基础,那么粮食的价格该怎么定呢。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粮食的单位和钱币的换算,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防止将来交易时出现麻烦。 比如按照一文钱一斤米来算的话,一个人一顿根本就吃不下,如果到饭馆去吃饭,一个人要了一大碗米饭,大约也就是1/4斤大米,那么他支付一文钱明显是亏的,就算加上饭馆的柴火费和服务费,也不至于把一碗米饭的价值翻四倍上去,如果这样的话,谁还会去饭馆吃饭,自己带着粮食自己煮饭不行吗? 就拿布匹来说,先计算出每平米需要多少原材料,算出原材料的成本,然后再加上人工费,比如现在汉部落的一名女性纺织工,每天可以织出两米宽十米长的布,而这个人一天的工钱,首先要能保证三餐吃饱,还要稍微多出一些用来补贴家用,可以算半个人的饭钱,那么这个人一天的工钱就要够她吃饱五顿饭。 再有就是粮食价格的变化,罗冲不可能把粮食价格定在一个数上永远不变,多少也要给商人留点利润空间,但是这个空间绝不能大,官方要尽一切能力来防止商人哄抬粮价,或者囤货居奇,尤其是碰到灾年的时候。 整体工资水平和我国七八十年代差不多,当然这种就算是家境殷实的水平了,那些不做工的农民,全靠自给自足,吃地里种的粮食和蔬菜,多余的粮食养猪来提供肉食,也可以卖出去增加收入,干的好了也能攒下不少钱,不比工人阶级差多少。 这样一来,只要铁匠的数量够,就可以到各个地方建立铁匠铺,然后从当地百姓哪里买碳,再从行商那里购置铁锭,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回来开始加工了。 每人每天限购多少,防止商人大量收购,然后继续搅乱市场。 但是有了最基础的粮食价格来参考,那么其他一切物品的价值都可以根据这个来衡量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定价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单一物品的最小价值,比如买一个烧饼,一碗米饭,一碗粥,或者一个鸡蛋,这样的最小单位,要让这种交易出现的时候,买家都能拿处正好的钱币来支付,卖家也要有零钱找的开。 至于大米和小麦这种东西,为什么还要分为带壳和不带壳的几种价格,主要是因为汉部落收税方式,罗冲规定的农税,必须上缴的全是带壳的谷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