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541章 深挖匠人的潜在价值(求票票求订阅) 怎么深挖工匠的潜在价值,怎么让工匠为部落创造收益,罗冲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这主要基于汉部落目前一个很尴尬的情况,那就是所有的工匠都被笼络在官府控制的国有工坊里,民间基本上没什么可以被称作‘匠人’的工匠,顶多就是会干一点简单活计的帮工,甚至连学徒工都算不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出现了,因为历史的封建帝王时期,基本上都是小农经济体系。 什么是小农经济体系呢,简单来说,就是自给自足,老百姓完全不需要消费。 穿衣,自己家里有织布机,自己家再种些桑麻,买布?根本不存在的。 而且那个时候自己制作的麻布,他们连纺纱机都没有,织布用的麻线都是用手搓出来的,这个手工把麻纤维搓成麻线的步骤被叫作‘成绩’,后世的成绩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吃饭,自己种的有粮食,吃肉,养的有牲畜,就算没有,养几只鸡,弄几个鸡蛋吃还是不难的,根本不需要钱去买吃食,除了盐。 解决了吃穿的问题,烧柴可以自己去砍,需要用到钱的地方,可能就是买盐和买铁了,毕竟农具什么的不能缺。 其他的,真的没有什么需要钱的地方。 还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研发更高科技的军械上,其实罗冲一直再犹豫,要不要把火器搞出来,这实在是个大问题。 但是现在不同了,虽然私有制已经开始了,但也只是开始给工坊的工人发工资而已,从义务打工变成了为了赚钱而打工,但是工坊实际上的所有权还在公家手里,并没有因为私有改革,就把工坊里所有的生产设备分给百姓,那太扯淡了。 民间可以由通过官府考级的铁匠,授予几级的铁匠证书,然后这些铁匠可以凭借资格证书去官府申办私人铁匠铺,获得营业执照后,他就可以从官方购买炼好的铁锭,再回来用铁锭给百姓加工器具。 纺织业亦然,你自己洗羊毛,纺羊毛线,再自己织成毛布,光是中间就要浪费多少时间,而且每个人的手艺不一样,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罗冲十分肯定,只要把这些机器卖到新建的那些郡县去,一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抢购。 比如说这个城里有多少人口,每年的农具损耗和新添人口是多少,就可以凭借这些数据来限定这个铁匠铺每年的铁锭限购标准。 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就是严格的把控,私人铁匠铺只有购买铁料进行再加工的权利,但是没有自己炼铁的权利,而且一个什么级别的铁匠铺,每年能够购买多少铁锭,那也是可以限量限额来控制的。 再说还要生孩子呢,毕竟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整个部落的人口繁衍问题,从生理角度来说,女人确实是弱势群体。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扩大工坊规模?机械倒是容易,让木器工坊的木匠们制造就完了,但是工人去哪里招? 但是汉部落也并不害怕巨猿,大不了老子筑城挖壕沟防御。 就拿冶金来说,你让每家每户搞一个小高炉,还不如集中力量多建几个大高炉来的实惠,最起码你可以把所有的木炭集中起来使用吧,那能节省多少热量的消耗,再说你平头百姓,也没有采矿碎矿的能力,配料就更不可能了,本来资源就稀缺,还会给你分散开浪费? 但是汉部落就不同了。 汉部落是一个由公有制转变成私有制的社会体系,而且才刚转了没多长时间,因此就不可避免的显露出一些问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