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是汉部落似乎很有魔力,自从使团开始常驻在这里,周围百姓的动作越来越频繁了,他们不光来这里的集市找汉部落买东西,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的交易都是土著和土著之间自己完成的。 不过汉部落既然能同意卖出去,自然也不会担心这一点,仿就仿了吧,盗版更有利于传播和推广 看着鑫部落的百姓们络绎不绝的拿着自家的东西赶来交易,牛尾感觉很新奇,因为以前的鑫部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竹岛上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开支,除了用东西换点盐以外,其余的基本都能自己自足,是真正的小农经济。 可惜,这是汉部落的特权。 嗯,看来是到了要表明态度的时候了,时间不等人呐。 可是一旦汉部落在竹岛推广货币,那鑫部落这边会做出什么反应?是抵制,还是同样发行自己的货币? 抛开那些纷乱的想法,吃饭的时候就不能动脑子,是大米不好吃了,还是海里的鱼不香了。 眼见装卸物资还要不短的时间,牛尾没心思在那干等,于是就找了个人带路,领自己在使团的驻地里看看,参观一下。 卖猪的土著就要求把猪全换成针头线脑,然后他自己再背回家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分,去换,有人想从他这里拿货,就只能用东西来换。 使团手中的针头线脑显然成为了货币一样的东西,居然开始当作保值的物品开始交换流通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汉部落到底会怎么做,才能解决这样的麻烦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汉部落的货币肯定是推广不出去的,但是如果承认鑫部落的铜器价值,那他们拿着自己家的铜锄头到汉部落使团这里来换商品,换钱币,汉部落到底换不换。 久而久之,愿意来的人就更多了。 大海中的很多鱼类都到了交配产卵期,这个时候的鱼是最肥的,而且还喜欢聚群。 牛尾站在船头想了很久,直到有人叫他吃饭,他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居然对鑫部落不了解了,一年多没回去了,也不知道在汉部落的干涉下,现在的鑫部落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这里可以换到很多东西,虽然都是一些小工具,比如针头线脑的东西,因为鑫部落自己没有,所以只能来这里买,有的来买针直接赶着一头猪来换,使团这边连说没有零钱,找不开,这没法卖。 至于为什么没建学校,考虑到汉部落自己的纸都不够用,竹岛自己造的纸现在还处于材料准备阶段,就算弄了学校,又怎么叫别人上学呢? 毕竟鑫部落也是有铜的,而且数量还不少,铜器铸造的工艺也不低,虽然汉部落那种精美的冲压印硬币做不出来,但是铸造几个带字的硬币却不成问题,那么就不能排除鑫部落自己造币的打算。 因为使团在这里建了家麻纤维纺织厂的原因,但是目前竹岛人工种植的麻草产量还十分有限,所以为了维持纺织厂的运转,使团只能从当地收购野生的麻纤维来用,现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他们就用布匹来换,当然,如果百姓不要布匹的话,也可以在使团这里领个计数用的木头牌子,等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比如一共来送了几百斤麻皮,那就可以用牌子在这里兑换纺纱机,从最简单的,到脚踏动力的,这里都向外兑换。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来卖麻皮的。 使团创建的集市这里人很多,来买卖交易的当地土著一群一群的,他们拿着自家养的鸡和鸡蛋,或是用扁担挑着粮食来卖,也有来卖牲畜的,主要以羊和猪为主,这是百姓家中最常见的家畜和家禽。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粮食从百姓手中来,百姓换到了想要的东西,使团获得了粮食,使团又招募劳工来干活,使团获得了劳动力,而劳工们又获得了粮食,这样一来,它就循环上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经济。 一直忙活的天黑,好不容易收工要休息了,兽牙正想回去洗个澡吃点东西睡觉,结果刚走到一半,对面就有个人提着电石灯拦住了他。 “牛长老?你这是?” “不知道汉使方便不方便,我有些事情想和汉使谈一谈。” (本章完) 第(3/3)页